首页 >> 学科建设 >>学科模块 >> 工作参考|坚持党校姓党,首先要坚持姓“马”姓“共”
详细内容

工作参考|坚持党校姓党,首先要坚持姓“马”姓“共”

时间:2023-02-28     作者: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转载】   来自:学习时报

工作参考|坚持党校姓党,首先要坚持姓“马”姓“共”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历程

作者: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学习时报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干部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一级学科,是在2005年。十余年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从无到有,从弱小逐步走向壮大,经过了四个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

  学科初创与建设起步

  中国共产党一向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重视对干部队伍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央党校及全国各级党校,向来是党员领导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瑞金时期和延安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著作,是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文本。1948年,中共中央专门规定了党校教学的材料,包括马克思恩格斯著《共产党宣言》、列宁著《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斯大林著《列宁主义概论》等。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坚持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经典著作学习的优良传统。1964年,毛泽东提出供干部选读的三十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著作书目。中央党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教育,主要围绕这些著作展开。从改革开放至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经典著作的教育,依然是中央党校干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央党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历史辉煌,大师级人物也很多。1978年以前,艾思奇、杨献珍等人,不仅是中央党校而且是享誉全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方面的大家。1978年以后,有江流、韩树英、苏星、龚育之、王珏、赵曜等相关学科的泰斗。在2009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成立之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经典著作的教学工作,分散在其他教研部门。在一定意义上,正如其曾用名马列学院一样,中央党校本身就是一座大马克思主义学院。2004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程实施的一大重要举措,就是于2005年12月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

  新形势下,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的新要求,中央党校于2006年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起步阶段的主要工作,重点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招生与培养展开。此后,中央党校相继开始招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文化学专业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2008年10月,党中央召开全国党校工作会议。胡锦涛同志在同与会代表座谈时发表重要讲话,高度强调各级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重要性,为中央党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增添了强大动力。

  学科建设奠基发展

  2009年4月,中央党校校委会决定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这是贯彻党中央精神,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建设完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大行动,有利于从整体上更集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研究,有利于在干部教育中更集中地加强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为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奠定组织基础、基本架构与发展方向。

  校委会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的筹建工作,任命具有很高经济学造诣的周为民教授担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首任主任(2009年4月—2014年8月)。他与班子成员一道,团结带领人数不多的教研团队,筚路蓝缕、兢兢业业,正式拉开了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学术建设的帷幕。之后,韩庆祥教授接任主任(2014年8月—12月)。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首先确立了“正本清源、返本开新”的部训。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学术建设的首要之务,是承继、发扬中央党校自瑞金时期以来、自延安时期以来、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与学术传统,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作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贡献。确立了开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的基本遵循: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区别于一切不良学风和文风;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以区别于意识形态领域任何“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学术传统,以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和方法来深化、贯通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发展,特别是其中国化发展新成果的学术研究,力求以好的马克思主义学养提升、拓展观察并回答当代重大问题的思想高度和学术眼界。

  教研部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始终强调,党校教师尤其是年轻同志,要注重学养积累,广泛读书,要读好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经典著作,深入研究问题,要有独立思考和独到见解,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建设成为有共同学术追求、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学术共同体。

  教研部积极开展学术交流,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在部班子带领下,进一步加强了同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的联系,加强同高校、社科院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联系,在纵向上加强同地方各级党校的联系,为地方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供帮助。

  教研部加强教材建设工作,定期出版系列有影响的研究论文丛书,即《马克思主义研究论文集》。启动各二级学科编写本学科研究生教材的工作。同时,受学校有关部门委托,组织编写了《马列著作选编》和《马列著作选编导读》。

  在教学工作上,教研部不断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的教学投入,拓展教学讲题,一系列课程逐步走上主体班讲台。同时,为提高教学质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注重集体备课、跟班听课、集体研讨等教学环节,建立讲题竞争机制,激励教师备好课、上好课。

  此外,教研部出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发展思路”,从理念、目标、思路、教学工作、科研工作、领导班子、制度七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进行规划,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学术的发展,开了好头,奠定了基础。

  学科建设提质发展

  2015年12月,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坚持党校姓党,首先要坚持姓‘马’姓‘共’”,“中央批准中央党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就是坚持党校姓‘马’姓‘共’之举”。12月26日,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大会上,时任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发表讲话强调,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彰显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努力建成一流的马克思主义教学基地,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育人方面走在前列。何毅亭兼任院长,刘海涛教授担任执行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正式成立,标志着经过6年的发展,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进入了起飞阶段。

  这个阶段,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工作,在坚守原有讲题基础上,丰富和拓展了许多讲题。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经典著作相关讲题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课程得到细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开始作为公共必修课进入课堂;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课程也进入主体班教学。同时,这个阶段,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教学评估成绩与前一个时期相比有了质的飞跃。

  这个阶段,各项工作不断制度化、常态化。第一,集体备课制度化。2015—2018年,对学院承担的各类主体班课程,进行22次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所有教师必须参加,主讲老师用两个小时全程试讲。课后每位同志都发表意见,帮助查找不足,并给出完善建议。第二,科研管理制度化。《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职能》《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票决办法》《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统计和奖励办法》相继出台。健全学术委员会制度,初步建立科学有效的科研工作机制和科研激励机制。第三,学术交流活动制度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时期创办的“大有读书会”基础上,开始邀请学院外专家参加交流。继续坚持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坛”。第四,集体学术成果出版工作制度化。在已经出版二辑的《〈当代马克思主义〉论丛》的基础上,又继续出版四辑《〈当代马克思主义〉论丛》,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与学术效果。

  在这个阶段,“中央党校教学和智库建设创新工程”(以下简称“创新工程”)启动和实施。实施“创新工程”,设立“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机制研究”四个创新项目,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科研工作,从整体上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水平。

  学科建设全面发展

  2018年,深化党中央机构改革,将中央党校和国家行政学院的职责整合,组建新的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也重新组建。以张占斌教授为院长的新班子,按照中办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和校(院)领导批示精神,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按照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求,紧紧抓住学科建设这个纲,把教学、科研、研究生培养、智库咨询等学科学术建设工作,放在全院工作的中心位置上,不断取得新发展、新突破,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推向了全面发展阶段。

  学院重新组建后,就“办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如何办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展开深入研究、广泛调研;同重庆市委党校联合举办“第三届全国党校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座谈会”,发出加强党校系统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倡议,推动组建全国党校系统马克思主义学院沟通交流平台;召开马克思主义学院建院三周年座谈会;从总论、教学、科研、智库、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的合作等方面,制定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规划。

  学院重新组建后,确立了“三个相对集中”的学科建设方向:一是围绕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经典著作的基础学科研究方向;二是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特色学科研究方向;三是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学科研究方向,并将其落实到教学、科研、决策咨询等学科建设各环节、全过程。在教学上,围绕建成一流的马克思主义教学基地的目标,力争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育人方面走在前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经典著作的教学为基础,同时突出和强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教学工作。在理论研究方面,围绕建成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高地和思想阵地,力争在研究阐释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挥思想理论引领作用方面走在前列。在智库建设方面,马克思主义学院围绕服务工作大局,不断加强研究、咨询工作,力争在发挥决策咨询作用方面走在前列。认真组织力量研究教学讲题,加强集体备课完善充实讲题内容,努力巩固教学成果并不断进取,有多人获得教学奖表彰;注重科研组织和集体合作,发表了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和理论文章,组织编写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丛书》《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教材》等,有的入选中央举办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加强了决策咨询的服务和建言献策工作,向中央报送各类咨询报告近百篇,部分成果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方面,引进和培养了一批政治强、素质高、理论造诣深的人才。获评高层次人才称号种类多、人数多,学术影响力大,学术带头人作用突出。同时,已经实施和正在实施的“创新工程”,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成长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多年来,因为有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高度重视,有校(院)委会的直接关怀,也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同仁的团结拼搏,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小走向全面发展。在新征程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同仁将继续团结奋斗,迎来学科建设更加辉煌的未来,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guabiao
更多
关注微信公众号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