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科建设 >>学科模块 >> 工作参考|建设具有鲜明党校特色的综合性重点优势学科
详细内容

工作参考|建设具有鲜明党校特色的综合性重点优势学科

时间:2023-03-31     作者:胡振良 张源 郇雷【转载】   来自:学习时报

工作参考|建设具有鲜明党校特色的综合性重点优势学科

——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发展述要

作者: 胡振良  张源  郇雷       来源:学习时报


党校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校教育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90年来,中央党校为培养党的干部、推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服务党和人民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建设历经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不断成长发展、探索前进,进入新时代又迎来新的重大机遇、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逐渐形成了具有深厚历史底蕴、显著发展优势和鲜明党校特色的综合性重点优势学科。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用“革命的科学”加强思想武装
  在近代以来寻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历史洪流中,中华民族与科学社会主义结下不解之缘。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党在成立之初便清楚认识到,要用科学的社会主义教育工人群众,进而启发工人觉悟,动员工人运动,鼓动群众,培养党的干部。
  中央党校的前身是1933年创办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党校教育的主题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即科学的共产主义,使命就是用科学社会主义教育干部、群众。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开学正值第四次反“围剿”胜利的前夕,斗争如火如荼,理论“浴火”重生,开设的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原理、苏维埃建设、工人运动等。毛泽东曾在中央党校讲授苏维埃运动史,陈云曾讲授工人运动史,董必武讲授西方运动史、巴黎公社等。
  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1935年11月,中央党校在延安复校。随着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领导地位的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前行。在新的形势下,党中央强调加强学习“革命的科学”,把马列主义应用于中国革命任务和中国现实实践之中,最后落实到用关于中国革命经验总结的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对全党的思想武装。与之相适应,党校的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建设获得了实质性进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内容的广义科学社会主义学科从无到有,主要内容体现为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在党校教学和研究分工细化的进程中,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起步并成长起来,而后者主要体现为:对马列科学社会主义原著的翻译、研究和解读,对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形态的特色教学和研究的展开。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科学社会主义学科机构与教学体系逐步形成
  这一时期,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学研究机构和教学体系建立发展起来。1949年3月,马列学院迁入北平(北京),开始进行科学社会主义教学、宣传工作,主要是帮助广大干部、群众、知识分子学习社会主义常识,提高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为建立新中国做好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这一时期的党校虽然没有明确建立以“科学社会主义”命名的机构或学科,但是具体落实了1948年创办马列学院时确立的思路,以列宁讲的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为根据来创设机构。1951年,正式设立马列主义教研室,是当时马列学院仅有的两个教研室之一,即为现在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的前身,后来又在1953年成立了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承担了科学社会主义狭义范畴的教学研究工作。那时“科学社会主义”的课程,起初主要讲授斯大林的《论列宁主义基础》,后来是讲授《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即马克思主义基础。
  1955年,中央批准马列学院改名为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直至“文革”时停办。其间,党校办学几经变化,但任务始终为轮训党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和培养理论骨干。这一时期,以党的八大为标志,我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当时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用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教育党员干部。党的八大召开前后,毛泽东多次强调从实际出发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要求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对全党进行“马克思主义重新教育”,与之相适应,党校的教育和学科建设也开展了相关探索。
  总之,这一时期,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建设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前进:一方面,围绕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展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标志,广义科学社会主义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另一方面,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从教学、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中取得实质性进步,积累了经验并走向成熟。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创立和发展
  改革开放是关键一招,理论创新,事业发展,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形态,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在“拨乱反正”中发挥重要作用,学科建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1977年中央党校复校,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名称创设了教研室。新组建的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编制45人,下设五个教研组、一个资料组。紧接着教材建设提上日程,1978年6月完成了《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选读》(共4册)编写出版工作。其中的科学社会主义(1册),是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组建后选编的第一本教材。科学社会主义教学随之全面展开。
  中央党校作为重要的思想理论阵地,在改革开放初期,对解放思想、拨乱反正、促进改革开放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提出完整的学习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强调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并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厘清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在中央党校“拨乱反正”中确立了党校核心课程的地位,一经形成,又反过来积极影响了“拨乱反正”的社会历史进程。应当认为,在“拨乱反正”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哲学批判”是基础,是关键,“社会主义批判”是焦点、是主题、是核心。如果说,发起于中央党校的“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吹响了新时期全党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进军号,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的话,那么,党校展开的“批判假社会主义、学习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热潮,则直奔“社会主义认识”的拨乱反正,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题主线。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题,之后,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怎样不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开展党校教育,培养人才,是党校和党校学科发展之新的使命。中央党校展开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为中心、结合实际,深化各方面改革的进程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形成“一个中心”“四个方面”为基础的教学布局,编写出版了相互贯通、与时俱进的基础系列教材,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与之相适应,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围绕中央党校教学和科研总方向、总任务,承担学科职能,突出特色、优势,取得一系列建设成果,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方面,教学作出成绩,服务整体布局。这一时期,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负责党校主体班及其他班次各阶段的系统化科学社会主义专业教学,尤其是承担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学,并在讲好经典、讲好历史、讲好整体、讲好专题、讲好比较上作出成绩,作出特色。另一方面,科研成绩显著,体现鲜明特色。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为中心,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的发展研究,走在前沿,形成特色;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原则的创新研究,提出新观点、新理论、新认识、新成果,发展学术,引领实践;坚持对社会主义发展史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创新角度、拓展对象、丰富涵盖面,形成多种研究路径和研究成果;坚持世界眼光、天下胸怀,开放搞科研,跟踪、比较、对话,引领学科发展。
  此外,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学位工作历史久、基础好、培养水平高,2002年评为全国重点学科。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工作富有成效,其所属的学术年会、《科学社会主义》杂志、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等都持续推进学术活动,使之成为学科建设、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平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科学社会主义学科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建设不断进取,取得新的成绩,有效推进科学社会主义学科高质量发展,展现光明前景。
    首先,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与研究的支柱性学科。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教学和研究的重中之重,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承担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习近平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整体性、综合性课程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取得了良好效果。
  其次,形成更加鲜明的学科特色。在系统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聚焦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与教学。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并在国际比较和历史梳理中进行深化,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理论和政治功能。
  最后,进一步激发社会主义发展史教学研究的生机活力。抓住“四史”教育的历史契机,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引下,形成了新的学理框架和叙事逻辑,出版了相关教材和丛书。
  90年来,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学科是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教学和宣传的第一方阵,是“姓党”的全国重点学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这一重大判断为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发展锚定新的历史方位,提出新的历史使命。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必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心任务,全面推进学科高质量发展,为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和理论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科学社会主义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guabiao
更多
关注微信公众号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