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持从严治校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坚持从严治校加强校风学风建设 作者:蒋云丽 来源:贵州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工程来推进,并且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和方针,是我们党的一大创举,也是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一大法宝。从严治校是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在党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坚持从严治校体现了对党校办学治校规律的深刻把握。 在学深悟透中筑牢信仰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鲜明提出“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党校初心命题。学是基础,只有学出信仰、学出忠诚,才能心明眼亮,只有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校工作的重要论述学明白、想清楚,才能找准干工作的结合点、落脚点,才能增强抓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党校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坚持高站位谋划、高质量推进、高标准落实,积极创新学习方式,通过专家辅导“讲学”、交流研讨“比学”、拓宽渠道“践学”等方式,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学思悟践。大力弘扬良好的学风文风,积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帮助学员养成爱读书、善学习的习惯。抓好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和教师骨干“关键群体”,坚持潜心治学、虔诚问道、悉心育人。制定文件、撰写文章坚持做到务实管用、言之有物。坚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充分发挥党校人的革命精神,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地工作。 在精准监管中把牢意识形态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前沿阵地,国内外都高度关注党校发出的声音,这块重要阵地必须掌握在忠于党、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我们必须积极作为、守土尽责,当好党的创新理论的积极宣讲者、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坚定维护者、用党的意识形态引导社会思潮的可靠排头兵。坚持“学术探讨无禁区、讲坛论坛有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一切教学、科研活动都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抓好舆论阵地建设和管理,报刊、网站公众号等媒体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前沿阵地,必须把握传播主动权,严把政治关、质量关,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在持续整治中维护风清气正政治生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建设。从党的十九大把全面从严治党写入党章,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建设作出重大部署,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都传递出一种信号:“严”绝不是一时之计,而是党中央系统、长久的政治考量。全面从严治党必将常抓不懈,要保持久久为功的韧劲,坚持全面从严、一严到底,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防范作风顽疾反弹回潮。始终坚持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持续解决形式主义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部署要求,在制定规章制度、出台政策措施时,更加结合实际,多从基层、一线的角度考虑问题。作为党校人,要遵守中组部《干部教育培训学员管理规定》,修炼遵规守纪的毅力和定力,既要管好自己,更要管好学员,绝不能滋生让学员犯错误的土壤。 在真抓实干中压紧压实管党治党责任。全面从严治党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长期性的工作,我们必须牢牢牵住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做到落实责任真抓、遵循规律善抓,切实在传导压力、形成合力上下功夫。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者,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心中时刻装着党性的尺子,心存敬畏,自觉追求高线、远离红线、守住底线。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格局,以责任落实推动任务落实。突出政治监督,严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聚焦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跟进监督,加强对各部门、各党支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的监督检查。对照前一轮的整改问题举一反三、对照检查,全面开展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和质量。坚持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单位事业发展高质量,持续下功夫把本单位、本部门的政治生态营造好。 在凝心聚力中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提高机关党建质量,对加强新时代机关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推进单位部门各项事业发展稳定的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坚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开展经常性政治体检,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切实提高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党支部组织生活会质量。领导班子成员既要强化对联系党支部的指导工作,又要作为普通党员严肃认真参加所在支部组织生活。坚持深入实施模范机关创建、示范党支部建设工作,把抓中心工作完成、抓重大任务落实作为检验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试金石。坚持加强党员干部监督管理。不断完善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从严管理制度,健全完善档案审核管理常态化机制,在重日常、抓经常上下功夫,严格落实谈心谈话、政治家访等制度,加强“八小时以外”政治言行的监督管理,严把领导干部提任关、申报关、监督关等,形成长效机制。 (作者为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贵州行政学院、中共贵州省委讲师团〕副校〔院、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