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觉担起时代责任 切实加强社科人才培养自觉担起时代责任 切实加强社科人才培养 作者:敖以深 来源:贵州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强调,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 近年来,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拔尖人才队伍在数量、结构和质量上都得到了不断提升,但与人才强省目标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迫切需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和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建数量充足、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 加强顶层设计,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拔尖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把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人才建设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将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作为全省人才大军中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将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高水平建设人才强省的重要内容,强化哲学社会科学拔尖人才的培养,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以更大力度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与高层次社科专家的沟通联系机制,建立和完善省领导联系高层次社科专家制度,定期走访慰问高层次社科专家,听取对人才工作和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加强联络、增进感情。建立健全社科专家参与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制度,注重邀请高层次社科专家参与重大决策的咨询论证,使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感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关怀和尊重,增强荣誉感和认同感。 进一步优化哲学社会科学拔尖人才发展环境。在“硬环境”上,借鉴周边省份的人才政策,落实好贵州省人才强省战略的各项政策,针对哲学社会科学拔尖人才特点,进一步出台含金量、精准度更高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政策,在待遇和激励上努力缩小与自然科学人才的差距。深化人才服务领域的“最多跑一次”改革,突出重点系统、重点事项优化服务,解决好人才最关心的住房、子女就学、家属就业等问题,真正让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来得放心、干得舒心。在“软环境”上,为哲学社会科学拔尖人才发展创造更为自由、宽松、有利于激发创造力的氛围,既要待遇留人,更要感情留人。坚持以学术水平和学风品格作为衡量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主要标准,尽量弱化行政化的考核管理,减少研究人员的行政兼职,让专家学者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学术研究上。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拔尖人才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和容才的雅量,增强归属感、认同感,促进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宣传推介,对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才,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表彰奖励,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良好氛围。 进一步优化哲学社会科学拔尖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改变传统的片面以论文、项目、经费数量等行政化和量化考核为主的人才评价考核办法。针对人文社科政治要求高、成果见效周期长、成果效益难以定量衡量等特点,探索建立以学术质量、社会影响、实际效果为衡量标准,利于哲学社会科学拔尖人才潜心研究和创作的评价考核和激励办法,注重过程激励和结果激励并重、数量激励和质量激励并重。针对哲学社会科学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研究类型的人才,实行分类评价制度。对主要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拔尖人才,重点评价其在推动理论创新、传承文明、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能力贡献,探索实行代表性成果同行评价制度。对主要从事应用对策研究的拔尖人才,重点评价其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服务支撑的能力业绩。对主要艺术类拔尖人才,重点评价其在艺术表演、作品创作、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的能力业绩。对主要从事教育的哲学社会科学拔尖人才,重点把教书育人作为评价的核心内容,突出教育教学业绩评价。遵循不同类型人才成长发展规律,科学合理设置评价考核周期,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相结合,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 高度重视青年哲学社会科学拔尖人才培养。青年人才是哲学社会科学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雄厚的后备人才储备,是保证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探索开展青年拔尖人才选拔,重点遴选培养一批优秀青年学者,打造贵州社科学术领军人才梯队。探索建立青年学者导师配对制度,筛选一批具有较强学术潜力和培养前景的青年学者,聘请国内知名学者担任人才导师,提升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研究能力和水平,引导青年学者更快进入高层次学术圈,积累学术人脉,为未来成长铺平道路。加大对青年哲学社会科学拔尖人才的政策扶持,设立青年哲学社会科学拔尖人才专项课题,恢复青年社科成果评奖,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开辟贵州青年学者专栏等,加大对优秀青年人才的扶持、选拔和推介力度。 (作者为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贵州行政学院、中共贵州省委讲师团〕教育长,省社科联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