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参考|以课题研究引领带动党校智库建设研究参考|以课题研究引领带动党校智库建设 作者:郝熠 来源:学习时报
近年来,湖北省武汉市委党校聚焦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打造高质量决策咨询成果为目标,把课题作为智库资源聚集和人员聚力的有效载体,不断探索完善以课题研究引领带动智库建设的体制机制,努力当好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生力军。 拓展选题方法。从最初以市委市政府委托课题及党委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的研究方向为主要选题方式,拓展到现在围绕市情主动找题:校委会点题,由校委会根据市委常委会的内容,直接命题委托相关人员开展研究;教研人员实践出题,由教研人员将调查研究中发现的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或政策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选题;咨询部门定题,校决策咨询处室密切关注市委市政府推进的重点工作,结合校内学科建设拟定选题,并交由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部门审核后,定期向教研人员发布选题指南。 开展后期资助。智库选题确定后,以往采取课题招标形式予以立项,但在具体实践中不少课题成果不太理想,无法达到结项要求,使得课题资金与成果质量不匹配。武汉市委党校调整课题立项结项思路,将智库课题全部转为后期资助课题。教研人员根据选题自行揭榜挂帅,揭榜人员不论资历、不设门槛、唯求实效。由科研管理部门对智库选题予以预立项,待研究期满成果达到基本要求后再正式确认立项,并按照课题成果发表或签批级别质量给予相应经费资助。 注重开放合作。根据校内教研人员个人禀赋,组建决策咨询小分队,同时更加注重开放式智库研究,探索建立特邀研究员相关制度,借力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注重形成市区党校研究合力,吸纳区委党校研究人员进入课题组,发挥好区委党校更接地气、调研资源较为丰富的优势。注重充分发挥学员作用,把学员作为调研对象或是合作对象,设立教学相长专项课题,将学员实践优势和教师理论优势结合起来,提升课题研究水平。注重与市直部门合作研究,一方面鼓励教研人员主动与市直部门联系,将其研究专长和市直部门研究需求对接,以承担横向课题形式共同开展研究;另一方面聘请专业部门人员对智库成果审核把关,提升咨询建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强化调查研究。在全校树立“无调研不咨询”的理念,引导教研人员重视调研工作,为撰写咨政报告打下坚实基础。一方面通过课题结项要求牵引。智库课题结项前提是必须开展充分的调研,教研人员通过调研成果答辩才能结项,同时对于通过答辩的课题负责人给予岗位聘用加分和追加课题经费等办法予以激励。另一方面通过组织相关活动牵引。通过开展“我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湖北路径·武汉实践’献一策”、重大调研课题中期鉴定研讨、调研先进个人及集体表彰等活动,推进教研人员围绕课题实地调研,切实提升决策咨询成果质量和水平。 推动成果转化。积极与相关职能部门联系,持续跟进成果转化情况,推动相关政策建议落实落地。在年终绩效考核时,既关注智库成果签批情况也关注转化情况,为成果转化申请额外奖励。2023年武汉市委党校智库成果转化取得明显成效:《关于重启武汉市软科学研究计划的建议》被市委主要领导签批后,有效推动武汉市重启软科学研究;1篇关于社区治理的咨询报告印发为武汉市政府文件,并转化为10多家单位解决问题的方案;另有15篇咨询报告被签批或采纳后,转化为部门实施意见或相关措施。 完善机制保障。校委会高度重视智库建设,不断推动完善有利于出成果、出精品的决策咨询体制机制。一是完善约束激励机制。出台科研咨询奖励制度,要求教研人员每年完成基本咨询工作量,对完成高层次咨询成果的人员给予课题配套资助及成果奖励,同时加大智库成果在岗位聘用中的评分。二是完善成果报送机制。开辟校内《市情参考》三级审核报送、校办内部信息机要报送、市政协渠道报送、承接横向课题由市直部门报送、依托湖北省委党校内参报送等五条成果报送渠道,推进智库成果及时精准送达省、市领导及相关部门。三是完善教研咨一体化机制。出台教研咨高质量成果立项、教学研究开发项目管理等制度,推进教学、科研、咨询成果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四是完善智库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新进教师培养、访问学者管理、名师工作室建设等制度,定期开展青年学术论坛、科研咨询培训,选派教师带课题到基层党校及职能部门挂职,大力培养智库优秀人才。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