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挥党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时间:2022-04-29 发挥党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 ——读新国发2号文件的启示 刘丽 新国发2号文件的出台,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人民的亲切关怀,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贵州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贵州带来了一系列“含金量”极高、操作性很强的重大举措,为推动贵州高质量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吹响了冲锋号角。 文件中专门明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提出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等重要举措,为我们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广大农村、农民的殷切期盼。党校作为干部培训、思想引领、理论建设、决策咨询等主渠道主阵地,更应该在乡村建设行动中贡献力量。 一、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能力和水平 乡村振兴,关键靠人。在落实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举措中,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基层干部队伍支撑,他们的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到乡村振兴战略能否顺利实施。党校开展的党员干部培训,有利于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文化素质和党性修养。一是加强理论培训。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需要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方向,熟悉政策。特别是要加强对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等乡村干部队伍的培训。结合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文件、重要会议精神等,从理论到实践,将政策、标准、方法讲透彻,从而提高运用党的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突出技能培训。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建设、民生保障、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开发、特色农业发展、特色农产品打造、“互联网+农村”、金融服务、社会治理等内容开设课程,突出专业化能力培训。邀请专家教授、相关业务部门专业技术人员、致富能手到课堂上讲解创业经验、营销模式、技术特点,促进相互交流学习、启迪思维、拓宽视野,让培训对象知振兴,懂振兴,会振兴。三是创新方式方法。组织基层党员干部到现代农业、乡村文化、乡村旅游示范点实地考察参观,用身边鲜活的事例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入挖掘本地区位优势、文化优势、生态优势,针对城郊、山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等不同区域特点,打造一批有亮点、有特色的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共建一批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与推广、学习实践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吸引各地领导干部和乡村振兴人才参观学习,带来科学技术的同时,为安顺发展建言献策。 二、大力开展科研资政,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重而道远,需要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党校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及时反映重要思想理论动态,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党校要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智库。”党校作为党委和政府的智库,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各种方式深入基层开展调研,了解实际情况,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建议。结合实际深入到广大乡村地区,围绕乡村振兴做文章,力争发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难点重点问题,推广优秀经验,善于与其他相关部门合作,大力实施协同调研,让决策咨询更加专业科学。积极成立课题组,鼓励广大教师进行乡村振兴战略专题研究,为实施战略提供新理论、新路径。 三、积极做好宣传宣讲,充分发挥 “喇叭”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和新的城市化不断发展,乡村地区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发生了较大变化。乡村地区人民群众的参与、支持事关乡村振兴的成败。党校要做乡村振兴实践理论的探索者、宣传者,深入群众积极宣传中央和地方有关乡村振兴的方针政策,善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充分利用基层党校开展基层舆论宣传,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立足实际,用通俗的语言讲好“大道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创业人才、农村致富带头人等。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以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需求为导向,让每个领导干部都成为抓乡村振兴的行家里手,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开办流动党校,将党课送到乡村第一线;深入田间地头,密切联系群众,传递党的声音。同时引导基层干部抓住热点、难点问题,健全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化解矛盾纠纷、调节群众情绪、解决群众难题的能力,营造和谐平安的发展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