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时间:2022-12-01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作者:张桂芬 来源:安顺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其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对于我们稳步迈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百年奋斗,主题不变。如何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奋进新征程,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课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升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高度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从“十四五”到本世纪中叶,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促进共同富裕既等不得也急不得,是一个需要耐心、实打实把一件件事办好的长期过程。 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要共同奋斗的社会共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共建共享,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把“蛋糕”做大,还要把“蛋糕”分好。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把共同富裕贯穿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始终。 二、构建合理分配制度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 扎实促进共同富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充分体现。我们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构建合理分配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将成为我们新的分配基础性制度。初次分配是市场经济体系中按照各种要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进行分配,比如居民收入、资本的投资收益等。主要体现效率优先原则,以生产中要素的效率功能来进行分配。再分配是生产之后政府利用税收与财政支出“一收一支”方式,对不同收入主体之间进行再分配。三次分配主要由高收入人群在自愿基础上,以募集、捐赠和资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分配,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补充,有利于缩小社会差距,实现更合理的收入分配,它区别于前两次分配。 总之,这三种分配各有功能,互为补充。也就是说,初次分配主要是在基本制度和法制框架下由市场来完成;再分配主要是政府运用“看不见的手”来分配,从而实现民生目标、社会目标和政治目标;三次分配则是在我们的道德、习惯体系下,一些高收入群众通过慈善公益方式实现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 三、努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 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任务之一,是调整政府支出结构,建设公共财政,提供较为均等的公共服务,建设较为完善的、逐步提高水平和全覆盖的养老、医疗、失业、伤残等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一个重要机制,也是缩小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不对收入分配进行有效调节,或者对贫富差距扩大问题视而不见,社会公正、公平是不可能自动去实现的,效率也就不可能持续提高。公平更多体现在再分配环节,由政府运用社会福利和收入调节政策来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实现。 我国财政对社保的投入还有很大的空间,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社保的投入,一定会对缩小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做出重要贡献。 四、进一步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 我国现阶段发展不平衡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城乡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最大的不平衡。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关键在于如何有效解决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显著改善,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口资源。城镇化进程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这将给中国经济长期、持续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消费动力,同时也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现实基础。 (作者单位:中共安顺市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