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对话|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历史观时间:2023-04-13 学术对话|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历史观 来源:人民日报 主持人: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请谈一谈中国式现代化承担着怎样的历史使命,经历了怎样的探索过程,蕴含其中的历史观及其实践能带来怎样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郭建宁(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具有其内在的历史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18世纪出现了蒸汽机等重大发明,成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历程。”现代化起始于西方,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性产物。同时,也要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变化。现代化任务的普遍性,只有通过每一民族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具体性才可能得以实现。然而,历史上,西方国家试图将其现代化模式作为“超历史的”一般公式先验地强加于人,这种做法既不符合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规律,也难以真正推动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从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来看,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都要经历“跟跑”和“追赶”的历史过程。从我国情况来看,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由闭关锁国被动卷入由西方国家主导的现代化体系,也由此拉开中华民族探索适合自身现代化道路的序幕。在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过程中,一代代志士仁人苦苦求索,进行各种尝试,但都以失败告终。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身上。 从历史观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相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历史地、必然地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100多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现状,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艰巨任务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毛泽东同志发出“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的号召。经过不懈探索,我们党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新中国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之家”、“三步走”发展战略等一系列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标识性概念,作出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引领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迈出坚实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坚实战略支撑,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党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历史观,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中体现独立自主性,在历史规律性和人的活动的主体性结合中彰显开拓创新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凸显高度的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深刻表明,后发并不意味着落后,更不意味着模仿和照搬。遵循世界现代化历史规律,结合自身实际和文化传统,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可能探索出适合自身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彻底改变自身历史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