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员天地 >>调研成果 >> 屯堡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所在
详细内容

屯堡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所在

屯堡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所在

作者:熊娅    来源:学员论文集

 

屯堡文化因明朝初年的“调北征南”的历史原因,在贵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较封闭的地理环境,加之屯堡人与地方各民族间长时间的文化对峙,从公元 1384 年至今,在屯堡村寨中保留了很多明代江南遗风的文化遗产,被世人称之为文化的“活化石”。它包含了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民俗学、艺术学等多学科重要研究素材,充分挖掘屯堡文化的价值,促进乡村振兴。

屯堡文化奠定了产业兴旺的发展之基

屯堡村寨有利地形成为经济发展的先天优势。一是屯堡人军屯的历史背景为屯堡村寨的选址提供了便利的地理选择权,让屯堡村寨具备了先天的地理优越性。为了达到经营西南、镇压当地少数民族反抗的政治目的,卫所选址及屯堡村寨的选址必须处于要塞之地,交通便利,地势应宽敞开阔,便于观察敌情,保护自我,同时附近必须有水源点,以备充足的水源,生产生活用水方便,土地必须肥沃,以便屯军粮食的种植丰收,加之贵州全年气候温暖湿润,这些让屯堡村寨具备了发展经济的地利。戍边的军事力量,为经济发展营造了相对和平且稳定的社会环境,随着人流的增加更是带动了屯堡村寨及其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有的屯堡村寨凭借其农业发展的地理优势,在农业产业中展露头角,如安顺永和商贸有限公司生产的“东屯大米”,产地是安顺市西秀区东屯乡,因其昼夜温差大,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高,肥水条件好,产出的稻米煮出来柔软、油质好,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这片地素有安顺“粮仓”之称。二是屯堡村寨的修建一般是以宗族为轴心,以姓氏划分居住区域,以宗族为单位进行大型文化交流活动,非常重视子孙宗族观念的教育,因而屯堡文化资源较为集中,屯堡村寨中大部分文化传统、民间习俗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农商并重的共识与传统奠定了经济基础与思想基础。一是农业是屯堡的基本经济产业,奠定了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屯军粮饷的三分之一规定了必须由军户提供,因此农业发展的好坏决定了军队粮饷保障与否、军户生活好坏与否。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来自江南、江西、安徽等地的军户们在农业生产中积极推广并运用从自己家乡带来的,优于当地的种养殖技术,如牛耕、修建堰塘、水车,使用带来的良种,且丰富种植种类,增加了水果、蔬菜,开始了养殖业,如养鸡、鸭、猪、牛等家禽。二是善于商贸活动的传统,让屯堡人更快更好跟上现代农村各产业发展所需的经营模式。历史格局决定了屯堡人善商意识的形成。这种意识具有群体性、组织性、社会性(乡民社会的形成,协会的产生),致使屯堡人能够较快地为村庄带来信息与资源、扩散新技术;主动跑市场、自发形成交易场所、成立协会抱团销售,形成合作的力量等。因此屯堡人经久不衰、随机变化的商贸活动,在

贵州各地各族中最为突出、最为活跃、最为广泛、最具成效,推动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

屯堡文化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是特定的历史环境与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屯堡文化的“活态文化”,它的存在意味着活生生的历史保留。屯堡女性的凤阳汉装,丝头髻腰、不变的宽袍大袖依然存留着历史的装束,保留完整的屯堡习俗,四时节令,各有期许,婚丧嫁娶,各有礼仪。屯堡地区厚重的石头建筑兼具和平居住与战时防御功能,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与石头相应的屯堡木雕同样美轮美奂,精美绝伦。这里的美食没有华丽中的饕餮,却可以品尝出历史的味道,这正是屯堡文化独特性与传承性的魅力所在。二是屯堡文化的深层挖掘可以帮助旅游产业由旧到新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下,不管是城

市还是乡村,人民的文化需求在不断增大,屯堡文化的异质性对他们充满了强大的吸引力。但当前对屯堡文化独特性的开发尚未完善,只是简单地停留在三种旅游层面的开发,对屯堡文化资源的深层次挖掘,可以提升屯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价值,帮助其由“吃、住、行、游、购、娱”的传统旅游模式向“商、养、学、闲、情、奇”新的旅游模式转变。三是在开发与利用屯堡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扩张与原貌的冲突、现代与传统的矛盾、空心化与残破度的加剧,环境问题有待改善、利益分配机制有待改善、旅游接待能力有待完善、文化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等等。下一步应该将人文旅游和保护性开发旅游进行有机融合,深入精神实质,与新的旅游模式向结合进行研发,如依托屯堡文化开发军事旅游、修学旅游、 寻根旅游、体验旅游等,众筹丰富资金来源。

屯堡文化架构了乡风文明的内涵之基 

屯堡文化是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主要铸造器。没有文化根基的乡风建设就像无根之木,随风飘荡。屯堡文化让群众从历史到现实、从内心到外在打造文明乡风,且它将乡风、家风、民风在历史基建之上更加快捷有效的形成有机整体。

严密宗法建构了家风具体内容。一是拜宗庙、祭祖先、上祖坟等系列强调宗法体制一统性的家族活动均在倡导家风中”孝“的道德观;屯堡人通过拜宗庙、祭祖先、续家谱、上祖坟保持着宗法制度的一统性,增强了屯堡家族自身的内部凝聚力,固化家族本位的思想。二是续写家谱,家训的传承让屯堡人把“贤、仁、德、勤等道德品性修养从文字记忆变为了自身行为的自觉约束。一个个家谱展示的不仅仅是血脉上的延续,更是家族精神——家训的传承。屯堡人对家庭教育之重视,他们将祖训作为后代蓬勃发展的法宝。在地戏中对“忠”、“爱国”、“义”的宣扬,在祖训中对做人、做事的具体规定,都构成了如今家风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在甘棠堡的“安顺郭氏族谱”中写道“传家十宝”:“孝敬父母、弟兄和睦、同族相助、勤俭持家、诚实做人、珍惜光明”,这与我们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内容要求上有了重合,在实践要求上是一致的。

崇尚教育保障了良好家风的传承和良好民风、乡风的形成与弘扬在上个部分笔者就对屯堡人崇尚教育进行阐述,如卫学、私学的建立、屯堡女性对教育的重视、屯堡崇教之风具有普遍性、群体性等特点。屯堡人深处西南一隅,却以江南为文化母源地,除了在建筑、服饰、语言等继承江南汉文化外,内在对教育的崇尚也体现着对江南文化的不灭记忆的传承。正如常提起的“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名言一样,也为良好家风、民风的传承与弘扬奠定了文化基础与群众素养,这句话是屯堡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它体现了屯堡人继承了中国儒家文化中对教育的重视,着眼于本家族的文化、家风的传承。耕田可以养家糊口,安身立命;读书可以知诗达礼,修身养性,提升品德。所以,“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 这里所说的“读”,当然是读圣贤书,为的不仅是做官,更重要的是学“礼义廉耻”的做人道理。因为在古人看来,做人第一属,道德至上。“济世”是“济助世人”,饱读诗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读书人的志向和抱负。崇尚教育的理念促进屯堡地区办学的兴起,无论哪个时代,屯堡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在教育的熏陶之下屯堡居民素质也相对较高,他们更容易吸收、理解家风、乡风的深刻内涵及进行外在

行为的塑造,久而久之,良好民风的形成不再刻意而为之,只是内心而使然。正如 2021 年贵州省安顺市开展了文明乡风宜居乡村创建工作,每个村寨制度村规民约之后,各个屯堡村寨村民执行力度相对更高,更规范。

屯堡文化中的多样化内容完善了乡风的精神实质。屯堡文化中的“地戏”、“多神信仰与地方神崇多层次拜”“特色节庆活动”等文化内容,蕴含着深层次的道德价值内涵,如地戏中关羽崇拜对屯堡人“忠义”理念的塑造,宗教信仰对屯堡人向善、行孝的倡导,特色节庆活动对惩恶扬善的宣扬等,逐渐形成了屯堡人“脚踏实地、坚强执着、善良热情、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风貌,并不断感召屯堡人思想的进化、行动的执行。如屯堡文化中的“雷神会”,即在六月二十四日那天,做祭祀风伯雨师、雷公电母,意在祈祷正义化身雷神惩恶扬善,让那些“奸心反骨”的恶人,遭五雷诛击的上苍报应。其主要目的仍在于对惩恶扬善的倡导,可运用“雷神会”加强对善的褒扬与恶的惩罚,宣传社会正能量,树立正确人生观。

屯堡文化筑牢了治理有效的行为之基 

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内容之一“治理有效”,其与“乡风文明”相互影响,互为“手段与目标”。

屯堡文化为村民自治树立了早期的自治模式。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内容之一“治理有效”,其与“乡风文明”相互影响,互为“手段与目标”。村民自治是村民主人翁意识的集中体现,可以有效激发村民参加村级公共事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农村的事村民商量着办,让他们能够“说事、议事、主事”,凸显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在调查访问的屯堡中,发现屯堡村寨中早已形成了集体共商,协作完成的氛围,对于自己村落的事自己解决,已形成了前期的实践基础与行为模式,即商量——表决——执行。凡是在屯堡村落发展中基层党建作用发挥得好的,基层村支两委大多数来源于村中有声望的“老者”。这些人他们大多为村里做出过较大贡献,且是遵守规章制度的领头者与优秀示范者,古语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们无论从思想上、行为上,都是村落自制制度与正规制度的首个执行者,发挥了极强的引领示范作用。

屯堡文化为村民进行德治提供了具体的行为要求。“乡风文明”与“治理有效”互为手段与目标,“乡风文明”从民风、家风、乡风三个不同层面为“治理有效”中的德治提供了具体行为要求与内容。屯堡文化中所蕴涵的道德观念及其传承都在提升村民思想道德境界,对村民进行正面的价值引导,有效地利用了“家规、家训、家教”,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治理氛围,培育村民道德习惯,提升文化认同感的同时增强着对屯堡文化的文化自信。

屯堡文化的群体感召力赋予乡村治理极强的执行力。在屯堡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屯堡人的明显特征之一在于具有族群意识,很强的集体观念与群团合作意识,这体现在家族中对杰出人才的记录与宣扬,在工作生活中组成各种团体进行分工协作,如集资改建村中小路、村落族人的红白喜事全村出动、“炸会”等。当颁布的乡村治理政策被他们认同,需要落实时,屯堡村落就会在宣传的同时,让政策得到迅速的贯彻落实,体现出了极强的执行力。

屯堡文化为村民法治提供了制度基础,降低了法治成本。屯堡文化中所包含的民间礼俗、宗族制度、传承制度都在为屯堡人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村规民约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内容。同时,自治与德治有机结合开展,也在降低法治的实施成本,良好的道德修养是村民参与治理的前提,也是村民遵守村规民约的意识保障,提升了遵守的自觉性与执行力。

屯堡文化营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之基

屯堡文化以敬畏自然、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营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之基。从历史的角度,屯堡村寨的选址就具有先天的地理优势,依山伴水,地势平坦,处于交通、经济、社会要道之上,拥有打造宜居环境的自然条件。江南文化强调敬畏自然、崇尚天人合一,在居民建筑环境中表现尤为突出。屯堡文化很好的传承了这一点,结合贵州地理环境,就地取材,形成了有江南风格的石头建筑,与山、水融为一体,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屯堡农业发展的好,离不开对自然规律的了解与掌握,乃至运用,离不开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屯堡人善于观察,善于运用自然规律,善于因地制宜地采用、创新农业生产技术于农业生产之中,保障了屯堡农业产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推进了农业发展的长效性。推动农业与生态的良性循环,让屯堡人过上宜居中的好生活。好的生态为屯堡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绿色保护通道,生产过程中无农药破坏,很大程度地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如农产品使用价值、健康价值、文化价值——让农产品没有被加工成华丽中的饕餮,却可以制作出历史的味道,让一道道屯堡菜肴隐隐飘散着岁月的味觉和怀乡的愁雾,让人经不住回忆它背后的故事。屯堡农业的多元发展,将农业与生态进行有机结合,在增加农业产业多样性的同时,发展文化旅游、生态健康游、观光农业,进而形成生态与农业的良性循环。

(作者系中共安顺市委党校2023年秋季中青班学员  本文是学员毕业论文第三部分)

 


guabiao
更多
关注微信公众号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