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文化 >>党校特色 >> 我在中央党校的硕博时光
详细内容

我在中央党校的硕博时光

我在中央党校的硕博时光

作者:娄季芳    来源:学习时报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时光如梭,从我第一次踏入颐和园东门外的自得园(中央党校研究生院)至今已17年了。
  曾经,中央党校是一个遥远的存在,我只在报纸或新闻上知道她。2005年,我读大三,决心考研,就萌发了报考中央党校研究生院的想法。然而对她的情况知之甚少,直到研究生报名时才知道她每年只招100名硕士,分布在十几个学科,我所报考的世界经济专业仅招5人。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能下决心全力备考。
  我考试的过程,也比较“惊险”。党校的专业课出题风格“独一无二”,客观题多分值少、主观题少分值高。其中有一道论述题是50分,当我看到题目时直接蒙了,感觉不是自己熟悉的问题,思忖好长时间才冷静下来开始答卷。考完出来,我自认为考砸了,大哭了一场。寒假尚未结束,我就开始返校复习,计划“二战”考研。开学后,同学们喜讯频传,只有我的成绩迟迟不出。就在大家都以为我落榜了的时候,突然收到了面试通知,更出乎意料的是我的总分很高,是专业第一名。复试依然“惊险”,虽然面试老师和蔼可亲,但我却始终高度紧张,以至于连题目也没听清楚,只好让老师又复述了一遍,好在回答基本准确。于是我被录取了。往事历历在目,如今回想起来,能进自得园里读书,当年无论付出多少辛苦和努力都是值得的。
  刚踏入自得园时闹了一个笑话。复试结束后,大家都在自得园里信步走走看看。那时园里散布着很多旧房子,走到湖南面的假山后,发现四排破旧的平房,红色砖墙,房顶铺着的油毡油布在风中飞舞。大家纷纷议论这到底是什么地方,我特别笃定地说是仓库。入学后才发现这居然是我们的宿舍,名为“四排房”。四排房是单元房,一个单元有三个卧室一个卫生间,住5个人。我们宿舍的后窗正挨着一墙之隔的颐和园公交车站,早上5点就开始有公交车进出,地面都跟着震动,刚开始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居然习以为常。
  四排房虽然简陋但充满欢声笑语。饭后,同学们围湖散步,聊的都是各种社会热点,天马行空的闲谈点燃了一些同学的创作火花,有人手快写了热评,不久居然发表了,拿到稿费请我们吃了一顿。没课的时候,我们相约在自制的乒乓球台上打比赛,观战的人比参战的人还多,于是大家给它起了个洋气的名字叫“街头乒乓”。一年多后,我们从四排房搬到了新竣工的研究生宿舍,是三层的楼房,推开窗就能看到自得园的湖景和颐和园的万寿山,真称得上是“天翻地覆”的改善。
  党校研究生教学很有特色。专业课是小班教学,以研讨式教学为主,第一节课由任课老师导读,学生认领后续的讲课。每节课由一位学生主讲,其他人以提问的方式参与讨论。为了讲好自己认领的课,我常常连续奋战好多天,查资料、找数据,有时为了搞明白一个理论难点,往往研究到深夜。这样的教学方式务实有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有一位中国哲学专业的同学,因为专业课授课采用辩论的方式,他常和两位老师一起同桌辩论,这使得他思路开阔、能言善辩,读书期间就开始在国家图书馆作公益讲座,毕业后写了好几本畅销书。
  党校老师对学生关爱有加。除在课堂讲授之外,教研部还专门指定一位年轻教师作为研究生联络员,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经常和学生们交流谈话,并给予很多教诲和指导。记得有同学写论文熬到下半夜,晨昏颠倒,影响了白天的上课,这位老师特意提醒我们说,学习要讲究效率,应提高投入产出比。
  研究生的课程,包括公共课的含金量都很高。一些校领导和知名学者都亲自给学生上课,如刘海藩、杨春贵、王东京等。印象最深刻的是杨春贵副校长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虽然当时他已年逾七旬,但红光满面、精神焕发、声如洪钟,一讲就是两个多小时,逻辑严谨、思路清晰、口齿流利,我们听得津津有味。还有朝鲜问题专家张琏瑰老师,他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讲述朝核六方会谈问题,把复杂的国际形势分析得非常透彻。还有卓泽渊老师讲法学理论,举了很多生动的案例,并在课后即兴赋诗一首,被大家称为“法学家中的著名诗人和诗人中的著名法学家”。
  每周五上午是“部长讲堂”,是全校学员都上的大课。部长们讲课大多是介绍本部门最新工作情况,可谓站位高远、内容鲜活,很有启发意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时任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和时任外交部部长杨洁篪的讲座。李荣融介绍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取得的重大成果,他深入浅出、全面客观的讲解,启发我把经济理论同现实国情更好地联系起来,增强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认同。杨洁篪着重讲解了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使我开阔了视野,树立了国际化思维。
  社会调研是一个重要收获。硕士二年级的暑期,我有幸跟随国际战略研究院的调研组赴重庆开展社会调研,通过对农村和企业的走访参观和座谈,对低保政策、新农合、乡村特色产业等有了实际的了解。这对于一直在大学“象牙塔”里读书的我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实践经历,使我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并有了对“实事求是”治学精神的初步体验。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不再“人云亦云”和盲从,而是逐渐学着从事情的本源着手,经过缜密思考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
  研究生院的管理称得上是“严宽相济”。一方面,纪律严格,要求很高。出门不拔房卡、宿舍里吸烟都是违纪,违纪者会在外网通报批评,使得大家常常警醒自己千万别成了“网络名人”。另一方面,很尊重学生利益。为了改善食堂服务,院方组织学生与食堂“谈判”,最后换了食堂经营者。
  硕士毕业后,我又考取了中央党校的博士研究生,继续学习深造。为了写好博士毕业论文,我精心学习研究当时最流行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可是论文开题时,我“精心准备”的计量模型却被导师批了,他说研究问题必须注重“实事求是”,研究方法固然重要,但必须与研究方向和论文内容相匹配,不能“喧宾夺主”。我反思自己的思路问题,对论文进行了大的调整,尽管付出了很多辛苦,但方向是对的,最后论文得到了好评。这又是深刻的人生一课。
  在自得园的6年时光,“实事求是”成为刻入我骨子里的人生准则。我老老实实做人、脚踏实地工作,认认真真学习研究,思想和行为都更加务实和稳重。毕业后,曾与一位多年未见的大学室友聚会,她评价我与从前相比简直就是脱胎换骨、判若两人。我想这是客观真实的评价。党校研究生院的学习经历使我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求真务实的意识、培养了乐观积极的心态。自得园的6年学习生活是我永远铭记的美好时光!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





guabiao
更多
关注微信公众号
seo seo